消费品品牌要避开的5个坑

我们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,调研了上百家消费品公司,也持续追踪了一些我们感兴趣的公司,总结了以下五个做品牌比较容易踩的坑:

01.jpg

(1) 缺乏mission&vision

很多企业会给自己定一些目标,比如年收入超过10亿,比如要成为某细分赛道第一名。假设这个目标完成了,之后呢?我们见到过一些企业家,在达到了小目标之后,就开始患得患失,该all in的时候不敢all in,该聚焦的时候不够聚焦。
所以我们比较喜欢看到公司创始人清晰地知道自己的mission到底是什么,长期要持续创造的价值是什么,我们认为这不是做到10亿、20亿就能满足的,这往往是没有终点的。

(2) 概念不够持久

在现在这个新品迭出不穷、全民种草的时代,年轻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尝试意愿非常高,所以产品只要能够打到他们的一些点,不管是功效、场景、还是颜值,都能够卖得不错。但是要能持续打动消费者、持续地推出新品,需要持续的消费者洞察和product market fit。
有些品牌的产品在概念、颜值和使用场景上有足够的创新,有非常强的首次购买理由,但由于产品质量和体验不够好,容易审美疲劳,缺乏充分的重复购买理由,导致在一波拉新之后,业绩遭遇瓶颈,同时又缺乏系统的打造爆品的方法论,曾经的爆品只是昙花一现。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公司面临的困境。

(3) 缺乏全域营销的能力

当代的年轻人对于社交媒体能够应用自如,并有目的性地使用不同平台。面对这样的用户,品牌方很难在单一平台完成所有的AIPL功能,所以必须线上线下、公域私域,全域营销。我们看到过一些品牌,过于依赖某些单一渠道的营销,可能会导致徒有注意力和GMV,但无法维系用户对品牌的兴趣度和忠诚度。特别是线上公域流量成本日益攀升的背景下,如何在线下和私域相对低成本地获取流量,并通过公司的数据化中台,打通全渠道的用户,是大部分品牌公司需要面对的课题。

(4) 缺乏体系化品牌的打造能力

品牌的起点是锐的,为消费者提供了非常明确的价值点,比如星巴克的第三空间、海底捞的优质服务。品牌的终点是一系列价值观的集合,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了品牌的理念。我们常说,当品牌对消费者理性,消费者对品牌也理性;当品牌对消费者感性,消费者对品牌也感性。所以好的品牌理念不是理性的,甚至还有一些神秘感。消费者说不出这个品牌具体哪点好,但对品牌有爱有恨。从锐到钝的这个过程,需要品牌持续地围绕着其核心的价值主张来讲一个故事,打动消费者底层的情感和人格诉求。

(5) 组织进化跟不上业务的发展速度

组织上的问题,我主要给两点建议,一是共同看见,二是组织保障。相信每家公司每年都会开战略会、策略拆解会和KPI拆解会。在我们经历过的公司中,上述两点往往是他们在组织端所忽略的。
「共同看见」是指公司的高层、中层和基层看到的公司的问题是否是一致的。当公司业务大了,CEO无法进到每个具体的业务单元,对其中的问题的判断不一定是对的,前线的基层员工也不一定认可。
当大家没有共同看见的时候,大家会以为一致看到了公司的业绩情况(收入、利润如何);但是对于这个业绩背后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、碰到的问题是什么,大概率大家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。如果这一点不聊透,大家看完业绩就制定战略,那么这个战略大概率会失败。
所以,在制定战略之前,一定要保证大家能够有共同看见的这个环节,公司的组织各层级的同事,包括外部的合作伙伴,要能共同看见公司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,再决定该制定怎样的战略。
「组织保障」则是在战略和策略制定完成之后,需要从组织角度要完成的一系列动作,从而确保新的战略和策略可以顺利执行。例如:新业务的流程和激励机制跟原来有什么改变?跨部门之间的业务如何协作?如何能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保障一些新的业务上的变动,并且顺利地实施?

很多早期公司都会遇到这些问题,而在业务调整前,必须先调组织。

以上文章来源于刀法研究所 ,作者沈威